神學講座:福音是什麼?1-3 卡森 (完整)

最根本的邪惡是偶像崇拜
正確來講並不是越過律法
是偶像的崇拜
是把上帝除掉

不管是什麼樣的事
不管它本身是多麼好的一件事
只要那件事成為你最重要的事
他就會成為你的上帝

這就是為什麼保羅會舉例說:
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西3:5b)

如果你非常渴望什麼東西
就是你夢寐以求的
是會使你幻想的
為了得著他 你開始策劃
使得那就成為你的上帝
這就是為什麼貪婪就是拜偶像原因
所謂的好東西都能成為偶像

追求學問是件好事
但如果這就等同你的身份
是你最想要的
你為了達到目標 踩著別人的頭
往上爬 不擇手段
不管父母 不管你愛的人 家人 小孩
任何事物都不能阻擋你 你只要學術上的成就
只有這樣才能找到屬於你的身份
這就成為你的上帝

某方面來講就這就是除去上帝
就是偶像崇拜

而整個人類變成了一個華麗的浮華世界
偶像多重選擇之地

──DA卡森

 


【聖道時刻 神學講座 福音是什麼?(一)】卡森

 


【聖道時刻 神學講座 福音是什麼?(二)】卡森

 


【聖道時刻 神學講座 福音是什麼?(三)】卡森

 

資料來源:改革宗電視台

【聖道時刻】講道集

Playlist 【聖道時刻】講道集
1.【聖道時刻:認識神1-7】保羅華許 59m12s
2.【聖道時刻:認識神1-7】保羅華許 60min
3.【聖道時刻:神學講座 福音是什麼?(一)】卡森 75min
4.【聖道時刻:福音是甚麼?一:甚麼是上帝愛世人?】卡森 8m33s
5.【聖道時刻:認識神1-7】保羅華許 8m27s (預告片)
6.【聖道時刻:認識神2-7】保羅華許 60min

人唯有回到上帝面前,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唐崇榮牧師)

聖誕佈道17城市,繞行地球一圈

唐崇榮牧師「全能的神在人間」聖誕巡迴佈道會,2015年12月14日晚上在台北科技大學禮堂舉行。他強調,聖誕節是人與神產生連結點的開始,但很多人就在聖誕節和聖誕老人的假象中,以為明白基督誕生意義。人唯有回到上帝面前,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佈道17城市21場

這次唐牧師在十七個城市舉行21場巡迴佈道,從印尼開始到馬來西亞已跑過七、八場,總共有一萬五千人聽福音。第一站在萬隆理工學院最大體育場3300個座位全滿;10日在印尼東爪哇省城巿瑪朗舉行佈道會,與在場1500位聽眾一同舉起燭光,氣氛感人。

唐崇榮牧師說,由於每個場地不是由主辦單位自行決定時間,他只能跑來跑去,而且都是反方向,光是搭飛機的里程已經是繞行地球一圈多。而且他的時間排滿滿,來台灣搭飛機前,還在雅加達的教會帶領練唱《彌賽亞》。

他表示,感謝上帝,上帝造人時把生命氣息賜給我們。「時間」和「空間」是上帝賜給我們生命以外兩個大的產業,我們能活多久、跑多少地方,是遠比我們擁有多少金錢、田地、物質更為重要的產業。往往我們只注重看得見,不注重看不見的,因為看不見的是,看得見的基礎。

上帝的話語是祂意志的表達,所以祂「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萬有是藉著上帝的話造成的。上帝的話不是「神話」,生命的源頭用祂的話語說出來。中國人談「道理」、「道義」、「道德」…,都是以「道」為基礎,所以「道」是一切原則中的總原則。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是以受造者的理性去思考創造者、無限者、永恆者「道」的原則。

上帝是自有永有者

有的人拜石頭或是拜木頭、民間信仰…,這些偶像都不會告訴人「他」是誰。但是上帝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者」(I am who I am),祂的存在不在時間變換中,而是超出變換、永不改變的,是超乎宗教性所有啟發自我的彰顯。1500年後,上帝差遣獨生子耶穌基督,以人的身分表明祂就是在舊約表明永恆的上帝來到人間,以「道成肉身」的身分向人顯現,是聖誕節的主角。

唐崇榮說,一切宗教談的都是地上的,唯有上帝差遣耶穌基督是從天上來的。老子談的道,是從老子思想中所產生的觀念,是從被造者想像永恆自我;但是向摩西顯現的那位上帝,是創造思想「道的本體」,祂是永恆者,是超越所有宗教。

他引用創世記第一句說:「起初神創造天地」,約翰福音第一句:「太初有道」;「起初」是指萬有被造世界開始的那一秒,「太初」指萬有形成以前,一切最根本的開始,所以「太初」比「起初」更早。「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上帝…」這句話包含永恆者、自我存在者、時間空間被造以前,藉由這存有產生創造功能,祂是萬有之因,祂是造物者。

約翰福音一章14節:「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當人發現與「道」在一起,有生命與真理,就完全不一樣。我們成為基督徒,要與創造萬物、永恆的存在連結在一起,就明白上帝的恩典太大。當耶穌道成了肉身,降生在世上,就成為聖誕節。

耶穌尋找拯救失喪的人

唐崇榮表示,羅馬書三章12節:「都是偏離正路,一同變為無用;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宗教人士尋找上帝,都是尋找祂的恩典、賞賜、平安、健康、醫治、發財;當耶穌基督道成肉身降生在世上,是為「尋找拯救失喪的人」。人是照上帝形像所造,但當人失喪後,是多麼離開上帝的旨意;人唯有回到上帝面前,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他說,每次聖誕節來臨都提醒我們,再過幾天就過年,我們年齡又少了一歲,我們還有多少歲數,都不能把握。這次他擠出時間來台北,接著到高雄佈道,希望能好好講道,讓人每次聽「道」都得幫助。

資料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

韋敏斯德大小要理問答

韋敏斯德議會*(Westminster Assembly)完成了〈韋敏斯德公認信條*〉(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之後,又完成了〈韋敏斯德大要理問答〉(簡稱〈大問答〉)和〈韋敏斯德小要理問答*〉(簡稱〈小問答〉)。〈大問答〉是在 1648 年完成的,為了當時講台信息的需要,依據信條的內容寫成 196 個問答。其優點是完整、精確,並致力於以聖經的原則解決道德的問題;而其缺點則是過於冗長而不夠通俗,在律法的解釋上也稍嫌教條化,因此較不著名。〈小問答〉雖是〈大問答〉的摘要,卻較早完成(1647年);〈小問答〉共有 107 條,內容簡短易讀,極受當時人的喜愛。〈小問答〉原是為孩童及新信徒預備的,但在實際使用時,發現並不適用於兒童的學習,因為內容過於深奧,需要教導者加以解釋說明。〈小問答〉雖然不像〈海德堡要理問答〉那麼溫馨、熱情,但是它的字句清晰、邏輯清楚,可作為神學研究的入門。它和〈韋敏斯德公認信條〉一樣,也隨英格蘭、蘇格蘭的移民到達了美洲、澳洲、紐西蘭及南非,成為英語體系長老會*(Presbyterian)所遵奉的要理問答,甚至公理會*(Congregational Chrch)也加以採用。〈小問答〉也曾以希伯來文、希臘文、拉丁文及阿拉伯文出版,只是在歐洲大陸並不著名。儘管如此,它在復原教*(Protestantism)中,是除了路德的〈小本基督徒要學〉(Short Catechism)和〈海德堡要理問答〉之外最通用的要理問答。

〈大問答〉和〈小問答〉的神學觀點與〈韋敏斯德公認信條〉是一致的,在內容上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題是神,包括神的屬性、神的創造及救贖;第二部分則談到人的責任,內容包括十誡的解釋、信心及悔改的教義,以及人蒙恩的管道*(means of grace),如:神的話、聖禮及祈禱。

大問答

小問答

海德堡教理問答

海德堡教理問答(Heidelberg Catechism)

《海德堡教理問答》共有129個問題,根據《羅馬書》的結構分為三大部分。一開始兩個問題是序言部分,是綜述性質的。接下來1至11問,考察罪與愁苦的經歷(羅1-3:20);12至85問,涉及到在基督裡的救贖和信心(羅3:21-11:26),其中包括對《使徒信經》的長篇解釋,然後是對聖禮的解釋;問答86至129問所強調的則是得蒙上帝的拯救之後感恩的生活(羅12-16),主要解釋的就是十條誡命和主禱文。《海德堡教理問答》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對教義的解釋不僅清清楚楚,並且充滿了敬虔的溫馨,在解釋的方式上則注重經歷性、實踐性。這樣一來,《海德堡教理問答》不僅強調真理的客觀性,更強調我們個人在主觀上對真理的經歷;不僅強調教義的方面,更強調在心靈和生活上對教義的體證和實踐。

使徒信經

        《使徒信經》是最簡短且在今日教會中使用最為普遍的一篇,全篇共十二條。據說在五旬節后,十二使徒分散往各地傳道,為確保真理的合一,臨行前制定了此信經,由各使徒每人提供一句,所以共有十二句。此說已不可考,但大部分人認為是后人根據使徒所傳之道而寫成的,故稱《使徒信經》。最早曾在愛任紐(Irenaeus, ca .130-c .200)二世紀的著作中發現,但今日所呈現之形式是大約于七世紀間形成的。

        此信經乃是根據教會的需要而制定的。在早期教會中,信徒受洗加入教會之前所需要的基本真理教導,即以此信經為準則。一般教會的教導也以此為根基,而教會信仰之純正與否也以是否符合信經的教導為考核。在早期教會受逼迫時,信徒皆秘密地信守此信經,直至逼迫結束。而何時成為公共崇拜的一部分則不可考。也有人認為信經具有辯証的性質:撒伯流派(Sabellianism)宣稱聖父、聖子、聖靈是獨一神之三種顯示;馬吉安(Marcion ,100-165)否定基督道成肉身及復活;諾斯底派(Gnosticism)不承認基督有身體;多納徒派(Donatism)不接納大公教會;《使徒信經》清楚指出以上各派之錯誤。

        此信經可分為三段:第一段宣認父神為創造之主;第二段宣認基督為神也為人,並承認其救贖之工;第三段宣認聖靈、大公教會及信徒成聖之生活。《使徒信經》不是抽象偏重邏輯的陳述,而是真實的信仰告白,歷代教父皆尊崇此經,且至今仍為各宗派所接納,成為眾教會彼此相通的基礎。

使徒信經

  1.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 創造天地的主。
  2. 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
  3. 因著聖靈感孕,從童貞女馬利亞所生;
  4. 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
  5. 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裡復活;
  6. 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
  7. 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
  8. 我信聖靈;
  9. 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
  10. 我信罪得赦免,
  11. 我信身體復活;
  12. 我信永生。阿們!

資料來源:中國基督教書刊

聖約的應許是神永不更改的旨意

「照樣,神願意為那承受應許的人,格外顯明祂的旨意是不更改的,就起誓為證。藉這兩件不更改的事,神決不能說謊,好叫我們這逃往避難所、持定擺在我們前頭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勵。」(希伯來書6:17,18)

「So when God desired to show more convincingly to the heirs of the promise the unchangeable character of his purpose, he guaranteed it with an oath, so that by two unchangeable things, in which it is impossible for God to lie, we who have fled for refuge might have strong encouragement to hold fast to the hope set before us.」(Hebrew 6:17,18)

希伯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