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故事 Our Story, R.C. Sproul

為人的榮耀建造的工程,沒有一件會經得起上帝的審查。但為上帝榮耀建造的工程必永遠長存。

每當我重讀創世記開頭的前幾章,不但總能讓我回顧人類歷史初期所發生的事件,而且也能讓我看到人類如何不能超越我們最早渴想達到的願望。也許創世記十一章記載的巴別塔故事最能說明我的觀點。我們在第一節讀道:「那時,全世界只有一種語言,大家說同樣的話語」。註意從原來的創造,墮落之前保存下來的統一。在伊甸園裏沒有翻譯員,每個人都說相同的語言。盡管罪侵入並破壞原始創造的和諧,但至少在人類擴張的初年,人們能夠互相明白。大家說相同的語言,在某種程度上和諧交流。

人類說同一種語言,擁有相同的價值觀,要建造一座城市:「來,我們建一座城,造一座塔,塔頂要通天。」(4節) 從一開始,人類進展的夢想,人類靈魂的夢想是建造這樣一座壯麗的城市——–能到達天堂的頂部。建造紀念性建築來紀念人類的成就,是人類本性的一部份。你可以走遍這世界的城市,你可以看到人類的輝煌成就。你可以從巴黎內部和周圍幾乎任何有利的位置看見埃菲爾鐵塔。紐約市的遊客沒有一個找不著自由女神像或帝國大廈。你去亞洲,沒有不想到中國長城走走看看的。當我們去埃及,我們會到金字塔,參觀古代國王的古跡。磚、砂漿、鋼和玻璃——-我們使用每一種能用得上的材料建造,想方設法表示我們是重要的,我們自身的意義是重大的,我們希望在我們死去很久以後,仍被世人銘記。

傾聽創世記十一章所表達的情緒:「我們要為自己立名」(4節)。十九世紀的無神論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曾說,人類內心最根本的驅動力是「權力意志」,一種支配的欲望。這是人類墮落的驅動因素。這是伊甸園的遺產,在蛇的誘惑「你們會像神一樣」中度日。為什麼上帝應得到所有的榮耀?為什麼這世界的紀念性建築單單為了讚美和榮耀造物者?我們不能分享嗎?我們不能為自己要求?我們不能取代祂成為最高統治者?讓我們聚在一起,建造一座城市。讓我們建造紀念性建築,即使上帝也不能使之倒下,紀念性建築千古長存:雕像,墻壁、教堂、摩天大樓等更多的建築物。

我記得曾坐著目不轉睛地觀看沃爾特克(Walter Cronkite)和一些前宇航員描述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當我聽到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說「就個人而言,這只是一小步,就人類而言,卻是一大步」時,對這難以置信的成就,和全新疆域的征服,我和其他人一樣興奮得忘乎所以。但同時我亦感到有些不安。這些話聽起來像是巴別塔事件的重演,誇耀人類的豐功偉績,而不是低頭禱告:「上帝啊,這是你的榮耀。這是科研事業完成祢在伊甸園賦予我們治理地球的使命。」

我們被呼召要管治地球,目的是榮耀上帝,但我們想為人的榮耀管治地球和天堂。這正是巴別所發生的事件——-扭曲,邪惡地歪曲上帝委任給人類的合法任務。建造沒有什麼錯。播種和收割也沒有什麼不妥。這是上帝在創造中賦予我們的任務,但這些任務必須在上帝的權柄下完成。這些任務必須在上帝的面前,與上帝面對面,在上帝的權柄之下,歸榮耀給上帝的前提下完成。

但在宇宙性的叛逆中發生了什麼?人想為自己建造一座城市,建造自己的王國。人要為自己立名,而不是為了傳揚上帝的聖名。這不是一個古老的,關於人類缺陷的故事。這是我們的故事。我們是這部戲劇中的演員。巴別塔代表我們忙於從事的整個人類的事業。人在巴別塔說:「讓我們建一座城,讓我們為自己立名。免得我們被分散到全地上。」 免得我們變成逃亡者、流浪者、默默無聞者、不受讚譽者。

接著我們在《創世紀》十一章讀到:「耶和華下來,要看看世人建造的城和塔。」(5節)上帝視察這座城市,祂不喜歡眼前的景象: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同是一個民族,有一樣的語言,他們一開始就作這事,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一切,就沒有可以攔阻他們的了。來,我們下去,在那裏混亂他們的語言,使他們聽不懂對方的話。』於是,耶和華把他們從那裏分散到全地上,他們就停止建造那城。因此,那城的名就叫巴別,因為耶和華在那裏混亂了全地所有的人的語言」(6–9a節) 人類曾經試圖建造最偉大的建築,但被上帝阻擋了。這工程以混亂與渾沌結束。

人類建造自己的終極城市和王國的每一個企圖都將以混亂結束。任何我們享受的成功都是短暫的,因為「人所作的每一件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傳十二14)為人的榮耀建造的工程,沒有一件會經得起上帝的審查。但為上帝榮耀建造的工程必永遠長存。

作者: R.C. Sproul 翻譯:Maria Marta
資料來源:http://www.ligonier.org/learn/articles/our-story/

註:本文的聖經經文選自《聖經新譯本》。
本文原刊於Tabletalk雜誌2016年二月號 。

約翰加爾文的四個禱告原則

「沒有人在禱告中是沒有過失的」,但神接納我們,「縱使我們口吃,也赦免我們」

【約翰加爾文的四個禱告原則 / Joel Beeke (翻譯:郭兆祺)】

對約翰加爾文( John Calvin )來說,禱告是不能缺乏紀律的。他寫道:「除非我們每天定下禱告的時間,否則我們很容易便把它忘記。」接著,他定下一些禱告原則指導信徒去作有效的、敬虔的禱告。

1) 第一個原則是衷心地敬畏神。

禱告時,我們必須「在與神談話前預備好心思意念。」我們的禱告應「從內心深處」發出。加爾文要求一個有紀律的心思,他斷言:「那些適時地預備自己禱告的人是深深地被神的威嚴所感動的,並不被地上的情感所捆綁。」

2) 第二個原則是衷心地感到需要與悔改。

我們必須「以誠懇地渴求與痛悔的心禱告」,保持「乞丐般的態度」。加爾文不是說信徒要為所有心裡的怪念頭去禱告,而是他們應按神的旨意謙卑地祈求,並以神的榮耀為中心,以「誠懇的心渴望神會賜予」作每一個祈求。

3) 第三個原則是衷心地謙卑和信靠神。

真實的禱告要求「我們放下所有對自己的信心,並虛心地尋求赦免」,在屬靈及世事上單單信靠神的憐憫,常常記著最小的一點信心也比不信更有能力。反之,以別的路尋求神只會促進致命的驕傲:「若我們聲稱自己能給予自己甚麼,即使是很微小的東西」,那我們將自掘墳墓,破壞自己與神的同在。

4) 最後一個原則是衷心地懷著盼望。

我們確信禱告蒙應允,這不是出於自己,而是聖靈作工在我們身上。在信徒的生活中,信心與盼望能戰勝恐懼,因此我們可以「憑著信心求,一點不疑惑」(雅各書1:6)。意思是真實的禱告在於基督的約,「主耶穌基督以血所立的約使神接納我們」,因此信徒放膽並樂意地親近神,「這確信在禱告中是必要的…亦是開啟天國大門的鑰匙。」

招架不住?高不可攀?

也許這些禱告的原則使人在聖潔及無所不知的神面前感到招架不住,甚至是高不可攀的。加爾文承認我們的禱告是伴隨著軟弱與失敗。「沒有人在禱告中是沒有過失的」,但神接納我們,「縱使我們口吃,也赦免我們」,允許我們甚至在「胡說方式」的禱告中認識祂。簡而言之,我們永不會認為自己合資格與神對話。我們多變的禱告生活常常被疑惑所攻擊,但這些掙扎表示我們持續需要在聖靈裡禱告,不斷引領我們到耶穌基督那裡,他「使可怕的榮耀寶座變作施恩的寶座」。加爾文總結:「基督是唯一的道路,使我們來到神面前。」

文章摘自Joel Beeke 《John Calvin: A Heart for Devotion, Doctrine, and Doxology》一書。
文章出處:http://wp.me/p5s1jO-7X
原文:http://www.ligonier.org/blog/john-calvins-rules-prayer/

如果你們不敬虔,不教導你們的家庭敬畏上帝

「如果你們不敬虔,不教導你們的家庭敬畏上帝,也不指責你們當中的罪,也不謹守自己不說閒話,也不直接處理人們救恩的問題,他們就會當作彷彿你已經教導這些事情是不需要的,那麼他們也會和你一樣勇敢不去做這些事情。」

Richard Baxter 1615 – 1691
《歸正的牧師 The Reformed Pastor》

好牧人

如果我做了人工流產,我可以得到赦免嗎?

如果我做了人工流產,我可以得到赦免嗎?
Can I Be Forgiven If I’ve Had an Abortion? ─ R.C. Sproul

雖然我所做的事無法挽回,但我可以獲得赦免。- R.C. Sproul

因為聖經提及不得赦免的罪,關於此罪的具體特性,有很多的猜測。有些人草率地下結論,墮胎是不得赦免的罪,因為殺人是最惡劣的罪行之一,而墮胎一向被視為一種謀殺的形式。這是對不得赦免的罪所下的合理結論?不。

在這不深入研究神學上的技術細節,讓我直截了當地說,沒有聖經證據支持這種觀點,沒有大量證據否認墮胎是不得赦免的罪。

大衛王犯了謀殺罪;他為了自己的私利密謀殺害烏利亞。大衛想娶烏利亞的妻子拔示巴。大衛悔恨自己的罪是聖經的悔罪模式。他在詩篇第五十一篇中的悔改禱告是經典的。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即使在他犯了通奸和謀殺的混合罪之後,大衛亦得到赦免並且恢覆與上帝的團契交通。幾乎沒有理由相信那些做過墮胎手術的人不蒙赦免。

一個人要經歷得赦免的真正自由,只是需要以謙卑的心和痛悔的靈來到上帝面前。痛悔包含因違背上帝而引起的,真正敬虔的悲傷。它有別於不徹底的悔改 —- 是一種虛假的悔改形式,其動機是害怕遭到審判。當孩子看到母親手裏拿著扁板,他為手在餅幹罐裏被抓著而說對不起,從孩子身上可看到不徹底的悔改。真正的悔改是承認有罪的事實,而且不試圖作出辯護。任何人來到上帝的面前,以真正謙卑,痛悔,真誠的態度來解決罪,並且不再重犯,一定得到上帝的赦免。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有機會重新開始你的人生,你將會做什麽不同的事?」有時,一般人回答說,他們會做完全一樣的事。我費了好大的勁才相信這樣的回答。我們大家都會對過去的一些事感到羞愧。就我而言,我曾說過一些說話,但我希望我沒說過。然而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出去的話是射出去的箭。我可以修改我的說話,或者為我說過的話道歉,可是說話一旦說出口,就不能收回來。已經做了的事是不能撤消的。這是一個歷史問題。

雖然我所做的事無法挽回,但我可以獲得赦免。赦免是上帝恩典的奇蹟之一。赦免的癒合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如果一位女士接受過人工流產的墮胎手術,上帝並不要求她胸前貼上紅字A走來走去,度過餘生。上帝確實要求她悔改自己的罪,並且為得赦免的潔凈來到祂的面前。當上帝赦免我們,我們便得赦免。當上帝潔凈我們,我們便得潔凈。這是進行隆重慶祝的一個理由。

「你們來!我們彼此辯論。你們的罪雖象朱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賽一18)

本文摘錄自《Abortion》,史鮑爾 (R.C. Sproul) 著。

作者:R.C. Sproul
翻譯:Maria Marta
原文:Can I Be Forgiven If I’ve Had an Abortion?
http://www.ligonier.org/blog/can-i-be-forgiven-if-ive-had-abortion/

最嚴重的抗羅宗異端思想 - 辛克萊·傅格森 The Greatest of All Protestant Heresies? Sinclair Ferguson

得救的確據會生出四樣:
第一,不至動搖地堅守我們所承認的信仰,唯獨基督是我們的盼望
第二,認真思想如何彼此鼓勵,「激發愛心,勉勵行善」
第三,敬拜和團契時,繼續與其他聖徒彼此相通
第四,知道主再來的日子近了,就彼此鼓勵,繼續等候,向主忠心的生活
Sinclair Ferguson

我們先來看一道教會歷史題。貝拉明樞機主教(Cardinal Robert Bellarmine,1542–1621)在十六世紀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是教皇克雷芒八世(Pope Clement VIII)的私人神學助理,當時羅馬反宗教改革運動中他是最得力的乾將之一。他曾經寫下這樣一個問題:「抗羅宗異端思想當中,最嚴重的是 _______ 。」 填空、解釋,並討論。

你會怎麼回答這個問題?抗羅宗異端思想中最嚴重的是哪一條?因信稱義?唯獨聖經?宗教改革口號中的一條?

這些答案邏輯上講得通,但都不是貝拉明心裡所想的。他的答案是:「所有抗羅宗異端思想當中,最大的是得救的確據。」

稍作思考就知道其中的道理。如果稱義不是唯獨因著信心、唯獨在基督里、唯獨靠著恩典——如果信心需要行為來補足;如果基督的工作需要被重復;如果恩典不是白白的、不是出於上帝的主權,那麼人就需要做點什麼,加添一些東西才能最終使自己稱義。這正是問題所在。如果稱義最終是靠我們來完成的,那麼我們就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得救的確據。因此這樣稱義就肯定是不確定的。任何人(羅馬教會宣稱,除非得到特殊啓示)都不可能確定自己是得救的。然而,如果基督已經成就了一切,如果稱義是唯獨靠著恩典,絲毫不靠我們的行為,完全是由信心這雙空空的手來領受的——那麼每一個相信的人都能得著得救的確據,並且是「完全的得救確據」。

難怪貝拉明認為,完全的、白白的、無條件的恩典很危險!難怪改教家們這麼喜愛希伯來書!

這就是希伯來書作者解釋到基督工作的最高峰時停頓了一下(來十18),用保羅一樣的口氣說道,「所以」(來十19,新譯本)。他敦促我們「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來十22)。我們不必把整卷希伯來書從頭讀一次,都能看到這個「所以」的力量。基督是我們的大祭司,我們良心裡的邪惡已經被灑淨,正如我們的身體用清水洗淨了一樣(22節,新譯本)。

基督一次永遠為我們的罪成了贖罪祭,已經照著不能毀壞之生命的大能得稱為義,成為代表我們的祭司。我們因著對他的信,就在上帝的寶座前為義,正如他為義一樣。因為我們是在他的義里被稱義,所以唯獨他的義才是我們的義!我們不可能失去這稱義,正如他不可能從天堂墜落下來一樣。這樣,我們的稱義根本不需要其他的來補足,正如基督的義無需其他來補足一樣!

因此,希伯來書的作者說:「因為他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來十14)我們能有完全的得救確據,站立在神面前,因為我們良心的邪惡已經被灑淨,身體也用清水洗淨了。(來十22)。

貝拉明所代表的羅馬反駁說:「啊!這種教導會縱容人們犯罪,依仗恩典,生出反律主義。」可是希伯來書的邏輯並不是這樣。得救的確據會生出四樣:第一,不至動搖地堅守我們所承認的信仰,唯獨基督是我們的盼望(23節);第二,認真思想如何彼此鼓勵,「激發愛心,勉勵行善」(24節);第三,敬拜和團契時,繼續與其他聖徒彼此相通(25節前半節);第四,知道主再來的日子近了,就彼此鼓勵,繼續等候,向主忠心的生活(25節後半節)。

好樹才結好果子,壞樹結不出好果子。我們雖然不是靠行為得救;但我們得救之後,必然有好行為。實際上,我們是上帝手中的工作(弗二9–10)!所以,耶穌基督一次到永遠成就的工作會生發出有確據的信心,為信徒提供最充足的動力,使他們榮耀上帝,過討他喜悅的生活。基督所成就的工作不會使人對道德和屬靈的事漠不關心。而且,我們之所以有得救的確據,是因為上帝已經為我們親自成就了這一切。他已經在基督里向我們顯明自己的心腸。基督受死不是為了說服父來愛我們。基督死了,正是因為父親自愛我們(約三16)。他絕不是躲在聖子背後,帶著險惡動機要傷害我們。不,一千個不!聖父親自在聖子的愛和聖靈的愛里愛我們。

享有得救確據的人,無需去聖徒或馬利亞那裡找安慰。仰望耶穌的人,無需尋找其他的中保,在他裡面我們享有全備的確據。抗羅宗異端思想當中最嚴重的是哪一條?如果一定要稱這是異端,那就讓我們享受「異端」中這最為有福的一條吧!因為這是上帝自己的真理和恩典!


作者/辛克萊·傅格森 Sinclair Ferguson
辛克萊·傅格森博士(Dr. Sinclair B. Ferguson),救贖主神學院(Redeemer Seminary)系統神學教授;南卡州哥倫比亞市 First Presbyterian Church 主任牧師;著有 《磐石之上》等書。
英文原文地址:http://www.ligonier.org/learn/articles/greatest-all-protestant-heresies/
譯文地址:http://www.old-gospel.net/viewthread.php?tid=671 ,略作校改。
譯/古舊福音; 王一 Yi Wang

J.I.巴刻(James Innell Packer)牧師 因為眼睛失明必須結束事奉

<上帝知道在做什的榮耀,失去光明的益處最終會顯明出來。失明以後的他,比以前更能專注在上帝的計劃、目的和作上,而這些過去已在他的心思中根深蒂固。>

J.I.巴刻(James Innell Packer)牧師 會的最後一句贈言是:

以每一種方式來榮耀上帝!

巴刻牧師因眼睛失明終止事奉(裴重生)2016.01.29

J-I-Packer-960x500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天下事專欄 編譯/裴重生

“十字路”機構(Crossway)在2016年1月14日發表新聞宣佈,當代最偉大的神學家之一,J.I.巴刻(James Innell Packer)因為眼睛失明必須結束事奉。

過去10年他的左眼因黃斑病變逐漸失明,但他仍堅持不懈。去年聖誕節,89高齡的他,右眼也開始有同樣的情形。

1926年7月22日,巴刻出生於英國。在牛津大學讀書時信主,魯益師(C.S. Lewis)對他的信仰影響甚深。

他曾在英國國教(Church Of England)擔任執事和長老。1979年移居加拿大温哥華。在維真大學(Regent College)教授神學。一生著作中最著名的書,《認識神》(Knowing God),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幫助了許多人。

因為眼睛失明之故,他不再能用紙筆寫作、旅行、演講。他在接受“福音聯盟”(Gospel Coalition)的獨家專訪時表示:

上帝知道祂在做什麼,為了祂的榮耀,失去光明的益處最終會顯明出來。失明以後的他,比以前更能專注在上帝的計劃、目的和作為上,而這些過去已在他的心思中根深蒂固。

他對教會的最後一句贈言是:

以每一種方式來榮耀上帝!

對於老化,他的觀點是,老化是一個“失去"的過程。你的身體,精神力量枯竭,身體各部機能往前看、往前走的能力,漸漸降低到烏有……

但在這時刻,上帝的話進入了,突顯出屬靈的成熟比任何的物質財富更有價値,而這種屬靈的成熟應該隨著人的年歲而增長。

去年秋季,十字路機構在慶祝他的傳承時表示,《認識神》這本國際暢銷書出版後,一直在用一種持續、安静的方式,影響當代的傳福音事工。

2015年9月在《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的刋物中,巴刻解釋他如何從聖經《傳道書》中學習喜樂的生活,他也分享生命中的高點。1998年的封面故事,曾以“激情清教徒的孤獨旅程"來報導他的故事。

我們為巴刻牧師一生的事奉感恩。

在敬畏上帝的事上成長的八種方法

fear

Albert Martin在他的新書《被人遺忘的敬畏》(The Forgotten Fear)中,列出八項具體的指示,以維持並加增我們心中對上帝的敬畏

所以,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在上面的事;那裡有基督坐在 神的右邊。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 神裡面。基督是我們的生命,他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他一同顯現在榮耀裡。

所以,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就如淫亂、污穢、邪情、惡慾,和貪婪(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因這些事, 神的忿怒必臨到那悖逆之子。當你們在這些事中活著的時候,也曾這樣行過。但現在你們要棄絕這一切的事,以及惱恨、忿怒、惡毒(或譯:陰毒)、毀謗,並口中污穢的言語。>
歌羅西書 3:1-8

8 Ways to Grow in the Fear of God
作者:Tim Challies
駱鴻銘譯自:http://www.challies.com/articles/8-ways-to-grow-in-the-fear-of-god

1.要確定自己對「新約」有興趣

耶穌基督已經以新約中保的身份而死,而新約所應許其中的一個祝福就是上帝會使百姓有敬畏祂的心(譯按:參耶三十二40)。要這樣禱告:「主耶穌,因為祢已經捨身流血,我懇求祢加添我對祢的敬畏,讓我對祢的敬畏與日俱增。這是新約的血所保證的,也是已經為我確保的。」

2.用聖經來餵養我們的心思意念

在敬畏上帝與上帝在聖經中所作的特殊啟示之間,有一個無法分割的關連。這個關係的結果是,就其意圖和目的來說,敬畏上帝可以被當作敬畏上帝的話的同義詞。聖經所有的真理,其總體效果是培養對上帝的敬畏。無論如何,那些消化了最多經文、把經文屬靈地整合到他心裡、生活、整個存有的人,是最能明白什麼是敬畏上帝的人。

3.用上帝赦免的事實來餵養我們的靈魂

當我們認識到這位偉大、聖潔、公正、無所不知的上帝真的會赦免罪,而祂所有榮耀的屬性已經完全用來賜給我公正的赦免與完全的接納,我們除了敬畏祂之外,還能做什麼呢?赦罪之恩的事實和奇妙深入到你的靈魂有多深,你對上帝的敬畏就會有多深。因此,假若你想要維持你心裡對上帝的敬畏,就用上帝的赦免來餵養你的靈魂吧。

4.學會用上帝的威嚴偉大來餵養你的靈魂

我是指祂的性情和屬性的一些方面,例如祂絕對的主權、聖潔、權能、無所不能、廣大無邊。當我們默想祂的威嚴偉大,任何有理性的被造物卻不會敬畏這樣的上帝是無法想像的。倘若一個被造物能照著上帝所啟示的來認識祂,他就無法不敬畏祂。上帝的百姓務要遵守的原則是:倘若你想要在敬畏上帝的事上成長,你就必須用上帝的威嚴偉大來餵養你的靈魂。

5.努力培養上帝的同在感

行在敬畏上帝當中,必須培養對祂的同在感。你無法敬畏一位遙遠又被遺忘的上帝。我們若要敬畏上帝,祂就必須是一位臨近我們、被我們記念的上帝。上帝就在那裡。大衛在詩篇一三九不是把上帝放在那個場景,而是祂已經在那個場景裡。不過,那是承認祂在那裡,這會成為轉化我們生命的經驗。因此,願上帝幫助我們培養對祂的同在感。

6.試著去培養對上帝的義務的意識

敬畏上帝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元素是,在所有的處境當中,基督徒都明白,祂與上帝的關係是他所擁有的最重要的關係。我們每天早上的第一個禱告應該是:「主啊,幫助我行在對祢的敬畏之中。」耶穌來是要把新約的祝福栽種在人心中,好叫他們可以敬畏祂,到一個程度,即使他們必須斬斷與地上最深的牽連,他們也願意為了祂的緣故這樣做。

7.與那些敬畏上帝的人作好友

在你有機會和權利去選擇你的摯友時,要選擇那些敬畏上帝的人作你的好友。人與人之間的效法、吸收和感染是大有威力的,以至於你會變得像你最親密的朋友一樣。這就是為何上帝警告我們不要與惡人建立親密的關係的原因——好叫我們不會變成和他們一樣。你想要在敬畏上帝的事情上成長嗎?若這是你要的,就和那些行在敬畏上帝的道路中、有聖約教會會友身份的人同行,和他們交友——成為摯友,而不是泛泛之交。

8.熱切禱告求上帝加添你對祂的敬畏

上帝國度一個恆久不變的規律是:「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太七7)或者用反面來說,「你們得不著,是因為你們不求。」(雅四2) 當我們為加添對上帝的敬畏而禱告,我們必須以無可動搖的信心來禱告,即我們的確是照著上帝的旨意而求。有了這個信心,我們可以滿心期待,上帝的確會聽這個加添敬畏的禱告,並回應這個禱告。

本文摘自:改革宗出版社